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

千萬資產的歷程

        在2017/5/9台股再度攻上萬點,事隔一年,我也有幸在2018/5/7貨幣資產L攻上1,000萬(市值),值得紀念的一日!其實什麼時候是我存到第一桶金100萬的日子,年代已經久遠,得再回去翻一下我的紀錄了。我的記賬方法不是記流水帳,早期我是用PDA記帳軟體PMT(Personal Money Tracker),我覺得還滿好用的,他是用會計的概念來記帳的,現在用智慧型手機,用的軟體是MMEX(Money Manager Ex),他支援很多的系統包括PC Windows,點我下載。他跟PMT的概念是一樣的,只是裡面的一些細項設定不同,但功能更完整。分Asset/Liability/Transaction/Income/Expense/Surplus,好處就是不用記細項,比如我這個月的生活費領出20000,只要記Expense兩萬就可以了,不用再詳細記錄這兩萬到底是用在哪裡,信用卡卡費只要在當月結算的時候紀錄一筆就可以了,一陣子後把data trend chart畫出來,大概就可以檢討自己的消費習慣了。這也大概可以說明,近幾年來自己浪費的消費習慣,藉此資料進而修正讓自己的貨幣資產L可以加速累積。當然一方面是靠節流,另一方面也是靠著開源才能達成的。

        從我念大學的時候,因為在外地念書,媽媽都會匯錢到郵局存摺,記得當時一個月會給我六千塊的零用錢,之後可能在大二或大三時變成八千塊的零用錢,當時每個月都花不到八千塊,因此每個月都會有一些結餘,慢慢的存款就越來越多。

        念研究所的時候,每個月會有國科會5000加計畫3000的補助,研二國科會加計畫有10000,在清大這個環境要花錢的機會不多,每天到小吃部、風雲樓吃飯也花不了甚麼錢,大概最奢侈的花用應該就是買咖啡豆跟音樂CD,不過也不至於成為月光族,戶頭裡隨時應該都有個幾萬塊在裡面,存款好像也持續的緩慢成長中。當兵時國家也有發薪水,雖然當的是海軍陸戰隊掛階少尉,因為當幕僚的關係,沒有領導加級少了3000,不過一個月也可以領約莫1萬3左右,當時一個月的花用大約也是6000左右,一個月可以存7000,因此經過了一年十個月後,加上念書時的存款,在退伍時不小心存款累積到了29萬左右。

        比起現在的年輕人,我的起步點稍微占了一些優勢,至少出社會時沒有幾十萬的學貸壓著我,爸媽也沒要我的孝親費,爸爸還給我一台福特全壘打代步,還有累積的一些存款。自1997年的8月開始在竹科上班,當時的物價不高,記得那時開車加油一公升才13塊,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我主要的花用大概都落在3C奢侈品,PS1/PS2,486PC、LCD monitor,PDA、數位相機、
每年換一台NoteBook等等。在那個年代這些都是高單價的電子產品,難怪當年半導體廠股價都是三位數起跳,我買過七萬八的Sony VAIO NB,連一台很鳥的兩百萬畫素數位相機都要三萬塊...很難想像當年月薪才三萬八的我,扣掉房租六千塊後實領剩不到三萬,怎麼可以把這些消耗品買的這麼開心?那幾年在竹科的日子,雖沒很積極的存錢,對3C產品的花費也毫不手軟,不過因為薪資持續在成長,存款也都還能逐步成長,2003年回高雄的時候累積的存款有170萬了,第一個五年(1997-2002)讓我的貨幣資產L增加了140萬。雖然現在各面新聞都充斥著生活艱難,低薪等等的資訊,好像要存個100萬都很困難,其實如果是在這個行業裏打滾,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。還好我有記錄的習慣,查了一下我大概這20年來買了近200萬的3C產品,是不是有點嚇人?別懷疑,也許你買別類的消耗品也是這樣的水準。

        我又轉念、見日光之下、快跑的未必能贏、力戰的未必得勝、智慧的未必得糧食、明哲的未必得貲財、靈巧的未必得喜悅.所臨到衆人的、是在乎當時的機會。後來在2002年12月有個機會離開北部的生活,回到高雄。因薪水跟北部相當,每個月又少掉了約一萬塊的房租,加上回高雄後比較少到處趴趴走,也省了不少旅遊費,突然每個月多出1萬多塊可以存起來。加上2005年左右,薪資已經比剛就業時要多一倍了,在高雄的這段期間住家裡吃家裡或公司的,因此存錢的速度變快了,在這段期間我存摺裡的數字加速成長了。

        2006年模組廠式微,工廠的產線漸漸的外移,人力漸漸地縮編,原本想離職另謀他職的,剛好南科CF廠有職缺,公司又有一年交通津貼的補助,我就來台南工作了。剛到台南時工作量負荷比較鬆,開始有心力注意股市,大概操作的都是大型績優股,剛開始亂買亂賣賺了一些小錢。到了2007年貨幣資產L累計到570萬,第2個五年(2002-2007)讓我的貨幣資產L增加了400萬,大部分都是薪資及分紅所得存下來的(很大的貢獻來自2007年的現金跟股票分紅)。到2008年因為買房子的關係把一些股票出清了,再加上部分貸款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。買屋加上裝潢,一次就把我的積蓄打趴歸零,不只歸零還有貸款負債,另外就是因為買房子的緣故,巧妙的避開金融風暴,但也因為沒有存款了,也無法在金融風暴得到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。

        在2007-2012年間,在CF廠過得還算平順,雖然中間歷經無薪假、裁員等等事件。2008年以後沒租房子又省下一些租屋金,不過因為每個月要繳一萬多塊的房貸,雖比省下的租屋金稍多一些,但其實也沒太多的壓力,一陣子有存到一些錢就會提前還貸款,所以每個月要繳的房貸也陸續在下降中,直到繳了約3年左右,房貸就全還清了。因為沒有什麼好的理財觀念,沒辦法好好的運用低率的貸款,如果拿房貸的錢來投資3%以上的標的,應該是件不錯的選擇。又2009年遇到了台灣50年來最嚴重的風災莫拉克颱風,淹水讓我把車子給換了,花60幾萬買了台Yaris小白鴨。接著2010年結婚也花了不少錢,婚戒、宴客、買餅、婚紗等等的,就這樣的幾十萬就付諸流水了。記得當時還正好碰到公司認股的福利,從撥款認股到領到股票僅僅一周的時間,讓當天賣掉認股的價差,立刻就有16萬的獲利了,第一次覺得股票怎麼會這麼好賺?接著2011年第一個小孩出生,也燒了不少存款,剖腹生產、月子中心、還買了一堆有的沒的嬰兒用品,給小孩的醫療保險,開始每個月的保母費...還好這時候的薪資約已是剛就業時的三倍了,所以收入還是可以比支出多一些,到了2012年的貨幣資產L累積到420萬,雖然第3個五年(2007-2012)讓我的總貨幣資產L少了150萬,其實總資產還是增加不少的。這段期間
是靠薪資所得存下來的,這時候雖然貨幣資產L下降,卻多了一位妻子、一個兒子、一棟房子、一輛車子、加上原有的一些銀子,也達到五子登科的小確幸。
   

        在2013年在嘉義買了第二棟中古屋房子(含代書費及稅約327萬),加上舊屋重整、家具、家電及裝潢,共花了近495萬。這年小女兒也出生了,也燒了不少存款,兒子加女兒的保母費也double了。到了2017年的貨幣資產L累積到870萬,第4個五年(2012-2017)讓我的貨幣資產L多了450萬。不過這時候又多了一個女兒、第二棟房子、以及換了一輛日本進口車。這時期收入的貢獻來自於薪水、公司給的紅利、以及股票價差的獲利、以及少部分的儲蓄險利息、定存利息等等。

        接著在2018年的5月,含未實現獲利的貨幣資產L已經來到1000萬了,從我另一篇打造我的NBA黃金投資組合分析來看,已經不需要靠重壓高風險股票的價差來提高獲利水準了,這時候的策略要轉成資產配置的投資觀念來擴增自己的被動收入。



        一個家庭的支出分析,一般平均一年支出大約58萬(我覺得是很保守的基本開銷),我們家是雙薪家庭,我跟太太的財務是分開管理的,有了小孩之後,光我的部分一年平均要支出110萬左右(含所得稅)!太太那邊我猜大約是花45萬左右吧。
===========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