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

如何打造退休金

圖片來源:pixabay

         退休理財一直是個熱門話題,在我剛出社會時,是連想都不敢想的題目。經過了幾年的職場傷害洗禮之下,才漸漸的覺得須要規畫。除了主動收入的管理之外,也須要創造另一條現金流,在主動收入被中斷之時,還能靠備用金存款,或被動收入的金援支撐下過日子。尤其隨著年紀越大,職場上一些學經歷、甚至連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後輩一個一個站上高位,把下面的人當棋子利用,當作自己往上爬的跳板,就覺得在職場已經不是單純的會做事就好了,而那些心機、奉承、人際關係、威脅利誘也都不是我想做的事,也不是我的風格,能睜眼說瞎話的事我也做不來。而隨著年紀的增長,如果職位一直停留在原地,大概就要面臨許多的有形無形的危難了。雖然站上高位的也一輪一輪的在替換,大概都在蜜月期滿後就被看破手腳,快則半年,慢則兩年的頻度在替換(在位最久的中心主管貌似是4年吧?!),而歷史總是不斷的在重演,沒有例外,雖然不全然是一樣的原因,畢竟高層間的愛恨情仇,也不可能是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般,畢竟高層們演技都很好。

        回想起來也很佩服自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,能從2009年以來熬到今日,也已經過了11個年頭了。當然在職場上會發生的這些黑暗面的事也是再正常不過的,11年間也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、起起浮浮,這些經歷其實也豐富了不少人生的彩度,回想起來雖然傷害過我的人很多,而幫助過我的人卻也不少。


最想要回到過去的哪個點?

        如果說人生像電玩一樣有個斷點可以回到過去的某個站點的話(說真的我也沒想要失去這段的經歷,不管是快樂或不快樂的)。但若問我最希望回到哪個站點,40歲其實是個不錯的點。會這樣問自己,也只是想透過這樣的思考及檢討修正未來要走的路,也或許順便可以幫助其他正在走我這條路的人,在還沒經歷過這一切之前,可以少走些冤枉路。

        因為我的理財之路起蒙很晚,大約是從46歲才開始起步,如果可以回到更早的站點,加上好的理財觀念的話,現在50歲了,肯定已經能達到財富自由了。因此以財務指標這個題目來回測,最希望回到的站點是40歲,這個年紀我已經買了房子,剛結婚,也有一些存款,工作也尚穩定,以這樣的基礎下10年的時間足以讓自己財富自由了。其實就算是46歲起步也不算太晚,還好有碰上一些危機讓自己覺悟到而尋找到投資方法。46+10年的時間,終點也不過是56歲,而現在也已經走過40%的時間,而進度也已經完成了70%了,也許在滿53歲的時候就可以達標了。


我自己定義的財務自由指標是:

(1)年被動收入>年支出(約100萬)
(2)有一筆可以維持一年生計,未被用在投資上的備用金
(3)有2間以上的自有房子,有完善的保險規畫

接下來退休前最重要的事,就是已經有完整規畫未來要做的事,可以不必每天在公司辦公桌前,看著時鐘每分每秒的流逝,捱到五點四十分離開公司。達到財務自由指標並且有明確的未來規劃,那就可以跟老闆說掰掰了。

        當然,這個人設是從我40歲規畫起,當時已經有一棟房子(還有250萬的貸款負債),同年又換了一部車子,沒有理財觀念的我投資了100萬的股票,另外有250萬的現金放在活存(當時沒放定存的原因一來是那時網銀沒那麼方便,定存要跑銀行,二來覺得股票行情好的話可以隨時挪用加碼)。很快的6年過去了,我的股票資金一直在跌一點點買進,漲一點點賣出,大行情上漲波段沒賺到,卻吃到完整下跌的波段之後,開始回升的時後漸漸出脫以期減少損失。這樣的操作方法,雖然沒有嚴重的虧損發生,但也沒有獲利,也因為投資績效不甚理想,投資本金也不敢增加,足足浪費的6年的時間。


回想起來,當時犯了幾個致命的低級錯誤

1. 選擇標的時,沒有看清楚基本面的變化

在投入資金時單純中了錨定效應,以為以往的績優股跌下來變便宜了就可以投資了。雖然波動小的標的,的確在投資過程可以減少心理負擔,但因外在產業環境在變化,沒警覺到公司獲利狀況已經惡化,當時卻沒任何策略,只相信景氣循環可以撐到下次回漲。但如果搭配好資金配置,還是可以有多於定存的報酬,5%應該是沒有問題的。

2. 以為頻繁的低買高賣可以降低成本

但交易本身是需要成本的,一直不斷的靠掌握資訊來操作,但其實可能只是"憑感覺"操作,而這"感覺"可能來自於有心人士的新聞媒體操弄,而自己卻以為是掌握了有用的資訊,一直不斷的交易,就是在幫莊家打工而已。直到最近才體會到抓到好的標的就是要抱住,反向投資一直很符合我的個性,搭配左側投資加上抱住一個波段,在沒有遇到更好的標的,或本身的投資理由不存在之前,絕不輕易賣出,如此很容易的就可以吃上一個大的波段。

3. 耐心不足

在大幅回檔重跌過後,漸漸回到成本區或跌破成本區時,產生害怕得而復失,所以在下一次上漲時,以為漲太快必然會再跌回去,而"憑感覺"賣出了。而高手的交易方法是:選好標的,耐心等待獵物,在適當時機分批買入,等待,抱住一個波段,在達到自己設定的獲利目標之後,分批賣出,取得豐厚的獲利再投入下一個標的。

4. 沒有口袋名單

原標的成效不佳,在已經完成一段獲利之後,沒有其他的口袋名單的話,很容易讓人深陷於原來的標的。而這個標的可能已經超漲了或體質惡化了,該檔已經不適合投資了,但又沒有其他的口袋名單,就很容易看到他跌下來就再衝進去買了。或是從新聞中被洗腦看到其它標的,沒有深入研究之下就買進來了,以為不買就來不及了而倉惶出手,再度陷入另一個陷阱中。因此平常在不交易的時後,就要觀查其他有沒有好的投資機會。

5. 投資自己的公司

以為自己上班的公司,最能快速掌握資訊,其實不然。


還好沒有犯的錯誤

1. 聽信擦鞋童的報明牌

這方面我一直都很小心,其實股市中金光黨也不少,只是你不知道,每次聽到老婆的家人在聊股票的時候,我聽得都快昏了。股本小、EPS是負的、聽說業績要大爆發了、聽說生技藥要大賣了、聽說是做XXX零件要缺貨了,balabala講得跟真的一樣,其實你的眼只是被股價矇蔽了,單純的只是主力在左手賣右手,籌碼集中之下容易將股價拉抬上來,再引誘市場上貪婪無知的散戶進來一起吹牛,股價一上來散戶都以為那是他們可以賺到的,一旦主力轍了,你就是留下來洗碗的老鼠,洗一百年都解不了套,康友立刻變街友。

退休翁看財報...砸千萬買康友 退休金全賠光


#而在2017年的時候改善了一些弱點之後,就開始邁向獲利之路了,從2018~2020年陸續獲利了結、再佈局、擴大本金、到目前都還是帳面獲利。


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,如何達成財務自由指標?

       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,當時的350萬現金最好的做法應該積極放入股票市場,可以選0050成分股為標的,或是直接投資0050 ETF。

1. 約3~5檔,1~2檔大型電子權值股(最好找淨值約與股價相當、未來還有轉型題材),2~3檔官股金融股且殖利率約有5%以上。

2. 拆成5份以上分批買入(不管本金多寡,都可以用此策略),買完之後,每月有餘再投入,薪水獎金再投入,每年的配股息再投入,細水長流之下,3~5年可略有小成,10年後必有所成,達到被動年收入百萬等級。

3. 其間如果有找到更好的標的,或更值得投資的標的,可進行轉換(如股價淨值河流比已經跑到歷史上限區、或循環的上原區),就可以轉換到相對安全的標的去。即或不轉換,因為當初擇股條件已限縮相當保守了,再放到下一個循環點也非難事,其間也就是不斷的領息再降低成本而已,等待下一次的樂觀價再轉換也未嘗不可。

        在不考慮新資金投入的部份,光原先投入的350W配股配息再投入以及企業的成長獲利轉換股價,10年後應該可以成長到780W了。若再加上薪資、獎金、年終等細水長流的持續投入,10年突破2000W也非難事。而這2000萬可以配出約100萬的股息可供退休花用,多餘的部份也可以再投入,如此不但不會傷到本金,還能生生不息,用之不盡,取之不竭,就可以安然的退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