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

我也得處理長照問題了

        2022年的6月端午節,叔叔請我跟弟弟回高雄一趟,在高雄家裡待了兩天,談如何照顧爸爸的事。從今年的4月我還帶著爸爸去參加鄉下姪女的喜宴,當時爸爸只是行動稍微緩慢,心理上還算正常,才經過兩個月,他自覺已經老到無法自理生活起居了。我端午節當天看到爸爸的感覺似乎真的變得更衰老,先是宣稱他無法走路,沒辦法去買午餐所以餓肚子,晚餐有梁先生會煮給他吃(他還真敢去麻煩別人),一直說他沒有力氣了,盤子也拿不動。下午時我還帶著他去提款機領錢,他手搭在我肩上,感覺相當有力,也走了一小段路大約花了15分鐘,也似乎還能走。

        過了幾天接著說他無法倒垃圾了,也要弟弟去跟管理員說(這時又不敢去跟管理員說),付錢請他代為倒垃圾。不過到底真實狀況是如何,也真的是一言難盡。目前餐的問題,弟弟每天中午幫他訂foodpanda ,管理員幫忙送到家,爸爸不用出門就可以取到餐。7月起就找了彭婉如基金會的居服員來家裡煮飯,順便幫忙整理一下家務,雖然有居服員來服務,但這一段時間,爸爸還就是一直重複抱怨,說他吃很少,說沒辦法走路了,很痛苦,比得癌症還痛苦,沒有活下去的意願了。我覺得他之所以老化的這麼快,源自於自身的懶惰與過分依賴媽媽。

        人與人的差異真的很大,排除一些基因及疾病的影響,一樣80歲的人,有些人還能單人橫渡太平洋,也有90歲的老者還能在馬拉松賽道上奔馳,而我爸爸連600公尺路程都走得很辛苦(單程300公尺就得花上幾十分鐘,還要坐下來休息很久再回去),而且必須有人陪,他獨自一人是無法達成的,他整天只想躺在沙發上聲控別人去做事,吃飯最好有人準備好放在面前,家事有人來做,衣服有人幫他洗好,我觀察他一天的生活,連一件想做的事都沒有,也是活得很可悲。如果自己都不動起來,除了造成別人極大的負擔以外,對自身的健康一定是不好的。一位92歲老者跑完馬拉松後如此說,如果沒這樣跑我活不到今天。

        每個人都會變成老人,都會有這麼一天。有人可以活得豪邁,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多采多姿,有人卻要變成別人的負擔,其實我們從他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預知他現在的生活樣貌,也幾乎跟所推想的一模一樣。因此媽媽在生前就有提議讓我們送他到養老院去,弟弟覺得這是嚇唬爸爸的說法,但我想應該是媽媽身受其害所想出來,可能是最好的處理辦法了。

        如果是不得已的,我想當子女的也只能勇敢承受。但天助自助者,自己都不想付出一點心力,也不想採納別人對他所規劃的建議,那也真的很為難。我甚至回想我小的時候對父親的印象,多是想到一些負面的事情,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常會打我巴掌,甚至連我也會打我弟弟巴掌出氣。小時候比較容易眼見為憑,有一天我直接挑戰爸爸,才不過是個小學生,就直接跟爸爸說我是媽媽賺錢養我的,你根本沒養我,錢都是媽媽賺的,當天我直接被爸爸甩巴掌,爸爸還罵媽媽說她都怎麼教小孩的?媽媽用柔軟的語氣叫我跟爸爸道歉,但當時我只覺得不太服氣,明明買飯、吃餐廳、買衣服、學小提琴,全部都是媽媽付的錢,爸爸從來也沒付過,心想我講實話還被打巴掌。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應該也沒錯,在爺爺過世後,奶奶沒有工作收入,姑姑嫁出去了,剩下爸爸有工作收入,叔叔也還在念國高中,爸爸的原生家庭還是得靠爸爸的收入來支撐。

        有一陣子只有我跟爸爸在家時,我還會害怕的躲在日式建築的舊家鋼琴後面讓爸爸找不到我,以布幕蓋著自己好幾個小時,還生氣到把爸爸的自動鉛筆筆芯全都折斷以示報復。更長大一些在博愛大道的時候,還被爸爸用衣架打,甚麼原因我已經忘記了,只記得那次哭到氣差點喘不過來,諸如此類事偶而都會在我的腦裡回憶著。反而我對爺爺的印象都是親情都是愛比較多,三歲時我會在爺爺要下班前的10分鐘,我就會乖乖的坐在巷口等他,他到家之後放好公事包,會帶我去買零食(3塊錢的乖乖或3塊錢的菠蘿麵包二選一),再騎著腳踏車帶我到鼓岩國小繞上幾圈後再回家吃晚餐,我至今印象仍深刻,直到爺爺住院後我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他,之後的某一天再到醫院去看他,沒多久再看到他時,已經是躺在殯儀館的爺爺了,當時的我太小,也不懂得難過,那天我還記得我在殯儀館各館穿梭還差點迷路。

        大概到了我30幾歲吧?才覺得爸爸變得比較和善一些。也許是職場上已經壓力沒那麼大快退休了,這個階段之後我跟爸爸的關係稍微緩和,但似乎也沒什麼話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