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

回顧我的理財之路

[邁向退休的倒數第346天]

        到現在我還能回想起當年在聖馬爾定醫院,照顧我女兒時所寫的那篇"退休規畫及省思"當時的情景,而當年壓榨我的那些長官,現在也都不在公司了,自2018年4月13日離今天也過了整整4年了,4年也足夠念一個大學了,而5歲的小女兒現在也長大許多了,當時7歲的兒子現在也念小學五年級,最近正式進入叛逆期,只要稍不開心就會以絕食抗議,連續兩個正餐不吃,以顯示他抗爭的決心,然後才在哀號肚子痛要吃胃散止痛。

        我的股票投資理財之路也是起始於自我摸索,在沒有學習相關的知識之下就貿然進場的,因為較為謹慎小心,因此剛開始的那幾年雖沒甚麼大的獲利,也沒虧損太多,帳面上也差不多在正負間遊走,就這樣混了好幾年。直到有一天在google找尋我正在投資的投資標的,找看看有沒有新聞或一些見解可以參考的,因而就從連結看了一些贏家的經驗分享,進而改變了一些觀念,瞬間打通了我理財觀念的任督二脈,接著多方瀏覽後,再去ptt股版精華區看了by stasis(麥克風,麥大)的文章,順便又把麥大寫的市場求生手冊電子書也看過一遍(麥克風的學習地圖),得到了一些啟示與靈感。再看了很多的文章之後,發現有很多共通的語言,這些語言大多來自大師的經典著作,所以我開始去買一些書來看,”下班後賺更多”是我買的第一本書,接著是柯斯托蘭尼系列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,用心於不交易...,之後索性去買了電子書閱讀器,可以用借的方式下載電子書來看,陸續我暫時沒再買書了,去圖書館平台找了一些電子書來看,李弗摩(股票作手回憶錄),走進我的交易教室...大概有幾10本,現在的我已經將很多觀念內化心中了,很多書其實也不是甚麼好書,但看多了你就能分辨那些知識是有用的,哪些是垃圾等級騙錢的書,總之閱讀量增加後,也增加了自己的閱讀能力。

        在2017年之後開始以有系統的投資,先是寫在blog中分享,藉由寫出來的方式,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做完整的梳理,之後有些比較私密的部分就寫在個人Notebook上,用OneNote軟體寫交易日誌,以及寫一些讀書心得,漸漸的在交易上看到了好的績效,至少對帳單騙不了人,終於在2018年初靠股市賺進了第一個一百萬,起初也是會懷疑自己的進步僅是曇花一現,運氣眷顧而已。不過之後的4年,以同樣的觀念模式再複製,平均獲利也都能達到百萬等級以上的績效,不過這段期間我追求的並不是獲利”績效”,其實我追求的是能”穩定”、”不虧損”的投資,進而追求被動收入及總資產的穩定成長,所以大部分的工作是在處理資產配置的優化(由低利率轉向較高利率),同時也因為要求穩,所以又更小心,也減少了交易次數及避開了一些新手投資常犯的錯誤,但不知不覺中,就偶爾會伴隨幾波的大獲利,毫無防備、猝不及防的就來敲到我了。

        我想其中跟搭上大盤指數在這幾2年從8500漲到17000的順風車絕對是正相關,不過你也要看懂聯準會大灑錢的行情,要懂得現在1萬2跟幾10年前1萬2的本質是不同的(台股PB觀念,懂?),也不能被媒體及散戶1萬2高點的無知言論洗腦才抱得住,也就是說當你有能力管理更多的資金時,心理素質及判斷力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,單憑運氣已經無法主宰你的績效了,再說這幾年賠錢的人也不在少數。當一個人長高,你很難量化說是因為吃肉還是喝牛奶長高的,或是每天運動打球長高的,很難具體的指出哪個是主因,但很多正向的因子累積,他就是會長高。

        投資獲利也是類似的道理,也因為我有在寫交易日誌,所以可以回頭去看看當時所寫的投資看法與隨時間推移之後的印證,大概可以判斷出這些交易是源自運氣,還是真的照著當時的規劃一步一步的前進。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學習的過程中,我做了幾個很棒的投資決定,首先是買了電子書,有助於每日讀經習慣建立與恢復隨時可以閱讀的好習慣(也少了滑手機的時間),讀了多本理財電子書建立出良好的投資觀念,其次,我換了一台Surface Pro7 筆電(平板+Notebook),幫助自己更有效率的做計畫與記錄我的投資及讀書筆記(還可以用手寫筆手寫及畫圖),讓自己的觀念可以常常refresh,也可以時常回來檢視與反省,收集更多有用的資訊來加強信念。這感覺有點像當年在考研究所的時候,利用筆記把一塊一塊的觀念拼湊起來,建立出一個完整的知識庫。所以說能讓人獲利最棒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,可能是一個課程,一場旅遊,更新好的設備、工具都算。我想我2022年最成功的投資應該是買了一台BH BT7050跑步機吧!讓我假日下午都能沉浸其中,因為疫情在路上跑步也不是那麼安全,維持好的運動習慣才是重要的自我投資。

        4年後我再回頭看當時所設立的目標:2362萬的貨幣資產(資產配置優化後推算可以創造出62.5萬被動收入的合理本金)、及62.5萬的被動收入(可以退休的低消門檻),現在都已經達成了。只是當時是以保守的利率估算,加上也沒考慮通膨因素,所以我決定再延長多一年的職場生捱,重新訂新目標,包含財務面的通膨因子的新目標,以及思考退休後的生活方式規劃,預估2023/03/31就可以達標了。財務面的新目標不需要太具體,大概差不多2500萬貨幣資產&100萬被動收入就行了,達標後立馬留下舊鞋,離開肖申克體制揚長而去,絕不眷戀(請參考刺激1995劇情)。之後每年約可再投入40萬(可以增值約2萬的被動收入,40*5%=2W,2萬差不多是100萬的2%,這2%大概就是抵抗通膨用)。如果每年不再投入40萬也沒甚麼關係,其實未來可以用勞保及勞退來補足通膨這一塊,反正被動收入已經大過消費支出了,通膨也許沒那麼快追上我的被動收入,中間至少還有10%以上的gap。而且我離職後應該也不會住在這邊了,這邊的房子賣掉之後大概又可以貢獻將近40萬的被動收入,可以很輕鬆完整的Cover通膨因子了。若不賣房也沒什麼關係,靠著簡單的斷捨離簡約生活,一樣可以過得去吧!我想。

        現在深深覺得,正確的投資真的會變得很無聊,剛開始就像一艘正要啟航遠程的大船,一出海就面臨到方向需要大幅調整,中間又有暴風雨不斷的在襲擊,心裡素質很重要,同時要讓這麼大的船轉向真的很艱難,當時要把低效益的資金收回來並重新調整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:包含儲蓄險解約,黃金存摺清空,台幣及美金專案定存等低效率資金運用的轉化,過程中有很多的焦慮與懷疑猶豫。但是一但方向正確,一點一滴的克服瓶頸,也走了一段路之後,逐漸的恐懼與貪婪都自然消失了,便會發現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了。

       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:  “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麽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麽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” 所以,在我的財務規劃面,從來不會把下一代考慮進去,讓孩子能受優質完整的教育,或者他們想學才藝,相關的課外課程,我都可以全數提供,養至大學/研究所畢業後,其他就要跟我當年一樣,靠他們自己的努力了,也不用靠他們來養兒防老了。